一、发病机制 婴幼儿型内斜视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,目前有如下2种学说: 1.发育迟缓:发育迟缓指患儿出生后由于在皮质发育阶段,保证眼球正位的正常运动融合发育迟缓或先天缺陷。Spiritus综合了几项对2200名新生儿进行的研究指出,新生儿阶段视觉系统尚不成熟,出生时视网膜视差敏感度降低,视网膜视差是眼球转向系统和运动融合的基础,因此患儿出生时眼位是不稳定的。在生后早期内斜多见,外斜较少,但这种眼位偏斜大都是暂时的,3个月以内消失。
2.遗传因素:婴幼儿型内斜视常有家族史,但遗传规律尚待探讨。Wardenburg报道单卵双生斜视发生率为81.2%,双卵双生为8.9%。Helvenston发现16%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的父母立体视锐度下降,而非斜视患儿的父母仅2%有立体视锐度低下。
先天性内斜视的症状:
特征 (1)生后6个月以后发病,为经常性内斜视AC/A比正常。
(2)斜视角大部分在40~50△以上。
(3)轻度屈光不正,平均+0.92D,近视5.6%,0~+2.00。 (4)可交替注视者形成弱视者小,单眼注视者常并发弱视,有外转受限者。 (5)多并发下斜肌功能过强。 (6)斜颈隐性眼震50%。 (7)多有家族史。
先天性内斜视的预防:
1、尽量使孩子不要注视近距离及同一方向的物品。如果发现孩子在4个月时已有斜视,可试用以下简单方法调节:如是内斜,父母可在较远的位置与孩子说话,或在稍远的正视范围内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,并让孩子多看些会动的东西。
2、患儿尽量少看电视,不要做远眺凝视动作。对近物的注视时间也应减少,如玩积木、看连环画等。
维尚视觉视力复健中心
|